【上海闵行】 这位掘史达人,让马桥手狮舞“得见天日”

说起“马桥老顾”,在上海市闵行区的文史圈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位76岁的老党员对马桥这片土地,似...

  说起“马桥老顾”,在上海市闵行区的文史圈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位76岁的老党员对马桥这片土地,似乎有满溢的情、干不完的劲,仍保持着最初那颗为之奉献、为之奋斗的赤子之心。

  在位于北松公路旁的马桥林业站大院里,一幢爬满爬山虎的老房二楼,记者见到了顾福根,他正在书堆、文稿中,伏案翻阅着手中的册子。

来源: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原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顾福根正在整理《马桥镇党的建设社会进步百年纪实》,这将是一本记录马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各项事业繁荣和进步的白皮书。顾福根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前期大量的寻访走访工作,以建党100周年为红线进行梳理,目前已整理成册240件大事记。

来源: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1945年出生的顾福根,1975年到2005年担任马桥文化站站长,如今已退休15年有余,这期间,他依旧把所有的时间、才华扑在马桥的文化事业,深入马桥田间地头,用足迹丈量、用文笔钻研,倾注心血记录着马桥的历史沿革、弘扬着马桥的传统文化。不过,与丰富高产的作品不同,顾福根本人见到记者采访,稍显腼腆,他说自己只是践行着一名文化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做着一个文化工作者应做的事。

  搜集·钻进去

来源: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各级档案馆等文献史料单位,顾福根去了不知道多少次,哪怕是一条消息、一张图片,他都要亲自过目,他说,在浩瀚的史料里,没有什么捷径,“为了寻找可用的材料,一旦有线索,就要钻进去、钻下去、不畏难、不退缩”。

  记录·走出去

  自参加工作以来,顾福根便与马桥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常常摆弄着相机,用镜头记录马桥,用画面定格瞬间。在他的镜头中记录了马桥的经济、政治、文化、农业、人口,记下了马桥的发展、变迁、开拓与进取。“工作之余我到处去拍照,有些地方,我一直跟踪拍了几十年。”

星星村陆家湾1981年(顾福根/摄)

陆家湾转变为农民自建房2015年(顾福根/摄)

  而今,顾福根将这些照片整理出来,通过党课的形式展现马桥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时代变化,“要让更多人了解马桥改革开放以来的宏伟变化,把马桥的重要历史记忆传播给更多人,这也算发挥了我一个老党员力所能及的作用”。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桥手狮舞,也曾面临“生存问题”,而最终得以“重见天日”,这其中顾福根功不可没。

(顾福根/摄)

  经过了手狮舞最光鲜亮眼的时代,随着老一辈手狮舞传承人相继去世,原来的表演队成员年龄增长,精力、体力大不如前,手狮舞的传承和拯救困难重重。借着国家文化部启动民间文化普查,顾福根拎着一台“三洋牌”双卡收录机,走访了200多名老艺人、文化新人,总计挖掘整理了“龙舞”“荡湖船”“蚌舞”等11支传统节目。马桥手狮舞正是借“三套集成”的东风以及顾福根的大力推荐,重新跳上了舞台、跳出了国门,并最终入选国家级非遗,为马桥文化添上浓墨淡彩。

  文化,必然会被传承吗?历史,天然会被记住吗?如果没有人苦心搜索、精心汇编,这些历史的见证、文化的印痕,或许会随时间流逝。敬佩像顾福根一样的“文化苦行僧”,埋头做事、不问回报。而他却只是说:“退休不褪色,党员就要在自己岗位上把事情做好做出色。”这,或许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