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努力奔跑,在起步区建设上彰显太平力量

黄河流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这让黄河流域的沿线区域迎来了做大做强的新机遇,太平街道正...

        圆点直播·山东济南11月6日讯(记者 王跃海 特约记者 刘培省 通讯员 王学芹)黄河流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这让黄河流域的沿线区域迎来了做大做强的新机遇,太平街道正是其一。

        太平街道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北部,与济阳、齐河、临邑三个区县搭界,104国道纵贯南北,济太路横穿东西,京沪、东吕两条高速在太平交汇,并设有出入口,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太平街道发展一日千里,完成撤镇设办、获得济阳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一等奖,迈入济阳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并相继划转到先行区、起步区,迎来发展起势期。

        乘此机遇,太平街道按照起步区对太平街道的定位,坚持“登高望远抓机遇,骁勇善战抓落实”的工作总基调,聚焦乡村振兴和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建设协调服务,主动加强队伍建设,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民生,在起步区建设中彰显太平力量。

航拍太平

党建引领,构建发展坚强“堡垒”

        一个区域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好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好的项目引领,但关键还是在人。

        对太平街道而言,如要确保起步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太平落地落地生根,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

        在今年太平街道召开的2021年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太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金峰回顾2020年工作时提及的做强了很多关键的事中,就明确指出太平街道在党建工作的努力和成果。

        例如聚焦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太平街道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管党治党更加严、紧、硬,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举办14次党工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实施“头雁队伍提升”工程,举办“村党支部书记论坛”10次,在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营造起“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创建首个党建联合体—特色花海党总支,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创、人才共育、文化共铸、生态共治,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太平街道被省文明委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

        一系列的党建工作开展,让太平街道凝聚了向心力和战斗力,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就是太平街道京沪、东吕两条高速交汇的周边区域被省政府确定为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绿色建设产业集聚区。2020年春节前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3个村近1100户、3000余人的搬迁任务。

        能够“啃硬骨头”直面困难同样重要。去年疫情期间,街道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巩固脱贫成果。街道对受损的扶贫项目及时进行修复,对134户贫困户受损房屋进行修缮,将4户11人纳入即时帮扶,对718户1319名已脱贫群众坚持“扶上马、送一程”。

        诸如此类的成果不胜枚举,正如李金峰所言,“要把工作当事业做、享受做,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以‘无我之境界’”,实现‘有我之担当’”。

        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是一时之功。

        太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将2021年定为全街道“作风建设年”,以更加实干的作风、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饱满的热情,掀起新一轮狠抓工作落实的热潮,以党员干部新作风、新状态奋力开创太平街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季度已过,无论是在换届——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8.9 %,女性干部、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进村“两委”班子比例达到100%,村“两委”成员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

        还是在制度、组织建设上——太平街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先后举办读书班3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比赛等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12次,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做实做细;制定并实施文明典范创建十大行动方案,多渠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凝聚起乡风文明正能量;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了“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太平街道党建工作的向好、向优。但影响的不止眼前,风气之变带动了太平街道“骁勇善战抓落实”的实干,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氛围,为起步区在太平街道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登高望远,以优质服务促发展

        在这里,听得见骇河奔流;在这里,看得见遍野花开;在这里,品得到特色美食;在这里,感受到幸福笑容的阳光灿烂……“蓝绿太平”版本的一幅《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干事有激情,服务促发展,是太平街道的真实现状写照。服务的重点即做好乡村振兴和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其中乡村振兴是“第一仗”。

        在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大力支持下,太平街道采取党建引领、基础先行、项目拉动、群众增收等措施,积极打造白家堰等村为启动区的乡村振兴样板区,取得明显成绩。

        乡村振兴示范村—白家堰

        例如在文化振兴领域,投资近30万元,修建孝文化主题凉亭,打造沿河景观湖;修建340平方米的文化科技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等,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投资40余万元,修建白家堰村服务中心,包括科技小院、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建造一个集文体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园式全民活动健身中心。

        在产业振兴领域,协调资金80余万元,引进山东康花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金银花种植项目,种植金银花203亩,服务队还将在村内建设加工车间一处,购进烘干机,逐步形成金银花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太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爱霞表示,太平街道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提升全街道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明显变化。

        打好“第一仗”的同时,太平街道聚焦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板块”,积极做好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建设协调服务。

        “太平街道作为起步区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街道,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李金峰提到,“在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绿色建造产业已成为国内建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市场增量和潜力巨大。而位于我们太平街道的绿建产业园,必将推动整个先行区变为绿建场景应用示范区。”

绿建产业园

        去年,落户太平的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济南绿色建造产业园开始启动建设,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配套及基础设施投资250亿元,已签约产业项目投资约30亿元。

        今年开工以来,太平街道坚持把服务园区建设和国际标准地招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目前,已完成近8000亩地块的地上附属物清障工作,建成市政道路11公里,今年可再完成12公里。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安置区已全面开工。下一步,太平街道将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做大做强绿色建造产业,努力打造起步区重要的产业地标。让人们说到起步区乃至济南就自然而然想到绿色建造产业,提到绿色建造产业就不由自主想到起步区乃至整个济南,尽快让绿色建造产业园成为全省标杆、全国网红。

        “登高望远抓机遇”,太平街道积极主动担当作为,两方面重点,两方面取得成效。

        受此利好助力,今年前三季度,太平街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其它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均比往年同期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惠及群众,释放民生红利

        9月23日,济南起步区第一届黄河文化季暨济南市公益演出走基层活动在太平街道举办,为街道百姓群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不断前行中,太平街道正化机遇为动力,同时,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民生,这也是太平街道一以贯之的“发展之策”。

        于是,无论是文化演出还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亦或民生保障,生活在太平街道的民众能切身感受这种发展红利落于日常生活的变化。

太平街道人居环境提升

        去年,太平街道聚焦聚力持续强化民生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标准展开脱贫攻坚冲刺,19个贫困村1400余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提升行动”为抓手,突出“三清一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春季战役”“夏季战役”和“秋冬战役”,与爱国卫生运动、“美丽庭院”“出彩人家”创建、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持续推进。

        让群众感知较为直接的——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太平街道积极回应,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认真做好12345市民热线办理工作,今年第三季度热线办理综合满意率为98.8%。

        这背后是太平街道近3年来已完成“四好”农村公路建设120余公里,未拆迁村全部实现街巷硬化,实现了高标准道路“村村通”,清洁取暖用户达到11600余户,自来水通户率达98%以上,在70个村实施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类似开展退役军人健康义诊活动、免费为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免费为精神残疾人发放服药卡、中秋节为敬老院老人送月饼等为群众办实事,已成为太平街道的日常工作。

        即便是和民生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太平街道也跳出思维,释放发展带来红利,增强百姓参与感、获得感。

        太平街道因种植西瓜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优质西瓜第一镇”。目前,拥有瓜菜大棚2万余个,种植面积近4万亩,是省内黄河以北最大的早春大拱棚西瓜种植基地。

太平宝西瓜新品种

        为适应西瓜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太平街道借力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太平)的科技优势,自去年开始试种具有上市早、瓜型小、瓜味浓等特点的西瓜新品种,推动“太平宝”西瓜在高端引领、品牌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让农民真正富起来的同时,自2017年以来,街道连续五届举办泉城“太平宝”西瓜文化旅游季,进一步提升了太平的知名度,打响了“太平宝”瓜菜“金招牌”。

太平宝西瓜文化节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定才弥足珍贵。

        “如果说‘起步’不容易,那么‘起跳’更艰难”,面对过往的成绩,李金峰表示,“我们必须以慢不得、等不起、坐不住的紧迫感,一路风雨兼程,努力奔跑、加速攀登”,努力前行的太平街道仍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力求新突破。

        而早就在过往岁月里证明自己的太平街道,也将用实干在起步区建设中彰显“太平力量”。

        编辑:任之歆

        新闻邮箱/sdchinanewsyd@163.com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